2025年3月21日星期五

[EL] 問: 如何為新項目評估電力需求?

在香港評估新項目的電力需求,需綜合考慮法例要求、電力公司指引、國際標準及實際應用經驗。

根據《電力(線路)規例工作守則》第7條,電流需求量的計算基礎為「表7(1)」的容許參差額(Diversity Factor),但此表僅適用於每相電流需求量不超過400安培的裝置。[1]

若電流需求超過400安培,香港現行法例並未硬性規定計算方法。業界普遍參考中電(CLP)的內部文件 《Load Assessment Procedure(CLP COP 215) [2],該文件雖主要適用於中電供電範圍(九龍、新界及部分離島),但其方法與數據亦可作為港燈(HEC)供電區域的計算基準。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CLP COP 215並非聖經,其參數或存在Hidden Agenda。例如電力公司可能透過調高參差額,變相要求發展商選用更大容量及更多變壓器,方便電力公司於鄰近地區的電力規劃。

部分發展商/物業擁有人/物業管理公司會長期監測旗下物業的實際用電負荷,積累歷史數據。這些數據可作為更貼近實際需求的參考,並與電力公司協商調整參差額。此外,國際標準如 CIBSE(英國特許屋宇工程師學會)提供的數據[3],亦能作為補充參考,幫助評估負荷需求並優化設計方案。

評估電力需求時,需考慮一些相關法例及指引的間接影響。例如,《香港建築物能源效益守則》(BEC)[4] 雖未直接規範電力需求計算,但其對空調、照明及升降機等系統效能的要求可能降低實際負荷。此外,隨著政府推動電動車普及,環保署(EPD)發佈的《電動車充電設施技術指引》[5] 要求新建項目預留電動車充電容量,並提供分階段的參差額建議。這些要求對大型住宅或商業項目也很重要,需在電力需求評估中納入考慮。

評估一個新項目的電力需求需要平衡多方面的考慮,包括法例規定、電力公司建議、實際測量數據及國際標準的參考。由於每個項目情況不同,需要根據項目規模、用途及特定需求,制定最適合的電力負荷計算方案,並與電力公司進行充分協商,避免因過大或過小的容量設計而增加成本或影響項目規劃。

筆者: L

 

[1] Code of Practice for the Electricity (Wiring) Regulations (2020 edition)

https://www.emsd.gov.hk/filemanager/en/content_443/COP_E_2020.pdf

[2] CLP Code of Practice 215 – Load Assessment Procedure

電力公司CLP的內部文件,每約3年會有一個新版本。以中電用戶的實際數據資料整合而成的After Diversity Maximum Demand (ADMD)為基礎作變壓器的數量及大小估算之用。

[3] CIBSE Guides

https://www.cibse.org/knowledge-research/knowledge-resources/engineering-guidance/cibse-guides

[4] 建築物能源效益守則

https://www.emsd.gov.hk/beeo/tc/mibec_beeo_codtechguidelines.html

[5] 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Electric Vehicle (EV) Charging-enabling for Car Parks of New Building Developments

https://www.epd.gov.hk/epd/sites/default/files/epd/english/environmentinhk/air/prob_solutions/files/guidelines_on_enabling_eng.pdf

收集意見還是固步自封? (Collect or Collapse?)

筆者曾於不同場合聽到不同行家對香港工程師學會 (HKIE) 的意見。部分行家對香港工程師學會持正面態度,認為它在工程界的專業認可及資格評審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亦有不少批評者持反對意見,認為學會的運作過於官僚化,與業界的實際需求脫節,甚至有固步自封之嫌。

先不論批評者的意見是否合理,就筆者的觀察,香港工程師學會目前的做法未能有效收集會員及持份者們的意見。學會的決策過程似乎較為封閉,缺乏透明度及廣泛的會員參與。筆者及朋友都曾於不同場合見識過學會代表對業界現況及民情不太掌握的情景,這反映出學會與會員之間存在一定的溝通鴻溝。

學會作為香港工程界的核心組織之一,肩負著促進專業發展及維護工程師利益的重要責任。然而,若學會無法充分了解會員的訴求和對學會的期望,其政策和措施便可能無法切實解決問題,甚至會進一步削弱會員對學會的信任和支持。

筆者認為,學會應採取更積極主動的方式來收集會員意見,讓更多會員能真正參與學會的運作。定期以網上問卷的形式收集會員的意見是一個簡單而有效的方法。透過問卷,會員可以表達對學會的看法,指出不足之處,甚至提供建設性的建議。這些數據可以作為學會制定措施和政策時的重要參考,亦能讓學會及會員清楚了解學會的表現和需要改進的地方。

此外,學會可以考慮進一步優化問卷的設計,例如:

涵蓋多方面的議題:包括學會服務、會員資格認證、專業培訓、對業界政策的影響力等。

提供多選項和開放式問題:讓會員既能快速作答,又能自由表達具體意見。

分層次分析:根據會員的學會資歷、專業背景和從事的工程範疇進行分類,確保不同群體的聲音都能被重視。

筆者認為,這並不是一個創新的做法。外國不少工程專業組織早已實行類似的會員參與機制。這些調查的結果不僅有助於學會改進運作,也能提升會員對學會的信任及參與感。此外,為了提高問卷的填寫率,這些學會還會使用一些激勵措施,例如提供小禮物、參與抽獎等,以吸引會員積極參與。

這些經驗都顯示,問卷調查不僅是收集意見的工具,更是一個強化會員與學會之間互動的重要橋樑。它能讓學會以更開放的態度回應會員需求,真正做到由會員共同參與管理,從而制定更貼合實際需求的政策。

筆者: L


延伸閱讀

為何被HKIE fail嘅考生會唔服氣?

https://elvissharing.blogspot.com/2024/05/hkie-fail.html

行HKIE Scheme A有冇用?

https://elvissharing.blogspot.com/2024/05/hkie-scheme-a.html